咨询热线:
联系我们

基本内容百科名片安徽省怀宁中学发祥于清光绪三年(1877)由怀宁邑令彭广钟假安庆任家坡丰备仓旧址所创办的凤鸣书院。1903年改为凤鸣中学堂,1904年命名为怀宁县立中学堂,此乃怀宁中学正式得名之始。目录校风校训校史钩沉学校概况教学业绩学校荣誉发展前景编辑本段校风校训校风  求实严谨 ,改革创新。  教风  进德修业 ,教书育人。  学风  虚心刻苦 ,深思慎取。编辑本段校史钩沉安徽省怀宁中学发祥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原名“凤鸣书院”,1903年更名为怀宁县立中学堂,书院和学堂旧址均在今安庆任家坡、安庆四中一带。1904年命名为怀宁县立中学堂,此乃怀宁中学正式得名之始。经辛亥革命后之军阀割据,又经国民政府统治,更兼八年抗战。其间既有命运坎坷、流离颠沛、分离聚合的辛酸艰难的历程,更有百折不挠、愈挫愈进、许身社稷、报效桑梓、矢志教育兴国的光荣传统。新中国诞生后,1950年10月县、市分治,1952年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本县文课、卓湖、石牌三所私立学校并入石牌初中,定名为怀宁第二初级中学(简称怀宁二中),此系怀宁中学重建初期校名。1958年由省教育厅定名为“安徽省怀宁中学”,1965年被确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安庆市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88年,地、市合并后,被确定为市属重点中学。1997年,评为市级示范中学。2000年3月,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自解放前至本世纪初,学校多次迁址,2002年6月在新县城高河启动新建,2005年9月顺利完成整体搬迁。编辑本段学校概况安徽省怀宁中学座落于独秀山南麓、皖水之滨,她发祥于光绪三年(1877年)由怀宁邑令彭广钟假安庆任家坡丰备仓旧址所创办的凤鸣书院,1903年更名为怀宁中学堂,抗战期间迁往怀宁县谢氏宗祠,抗战后部分教师回原址办学,部分则流散办起文课、卓湖、湖滨三所私立学校,1952年这些学校合并到县城石牌镇重建,先后命名为“石牌中学”、“怀宁第二中学”,1958年省教育厅重新命名为“怀宁中学”;1965年确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安庆地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6年成为安庆市首家市级示范中学,1998年底成为全省第二家省级示范高中。  重建后的怀宁中学得益于社会各界的不懈支持和几代怀中人的艰苦努力而成为誉满全省、学子遍天下的名校。现在的校园占地60260平方米(90余亩),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2600多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团花簇锦,生机勃勃,文化氛围浓郁,设备齐全的实验楼、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田径运动场等为学子们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队伍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并富于创新精神,现有教职工179人,专任教师135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59人,完全能满足建制为36个教学班的教学需要。编辑本段教学业绩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体制灵活、致力创新的管理体系,使怀宁中学多年来勇立潮头、成绩卓著。自1978年至1999年,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7114名,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的有212人,平均每年10人,其中1998年全国数学联赛安徽赛区前五名选手中怀宁中学包括第一名在内占三名,并均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冬令营,被誉为“创造了几十年内打不破的纪录”;历届毕业生中,获博士学位的、成为专家学者的有200多人。编辑本段学校荣誉1985年以来,学校获得省“文明院”、省“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爱国卫生先进集体”、“花园式单位”等光荣称号三十多个,并被命名为“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1998年国务院批准怀宁县城从石牌迁至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的高河镇。鉴于石牌属于长江行洪区,每年夏秋季均受洪水威胁,又是“交通盲区”,怀中受现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有更大发展的空间。县城是全县政府、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同时也必然是教育中心。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必须同步迁于新县城。作为怀宁人民心中的育人圣地,怀宁中学已在新县城规划新校园,占地200亩,建设蓝图已经绘就。  励精图治,继往开来,面对新世纪,怀宁中学人定会满怀豪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再创辉煌。怀宁中学人坚信,有政府的扶持,有各界名流、社会贤达的关怀和扶助,不远的将来,在新县城一定能矗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校园,她将为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出更多的俊才作出应有贡献。编辑本段发展前景2002年初,怀宁中学依托县城迁址之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按总体规划、高标设计、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的方针,于二00二年六月八日在高河新址举行奠基仪式。新址校园占地270亩,总建筑面积53200方米,投资金额达1亿元,办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可供五千余师生员工开展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迁址后的怀宁中学将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严谨和谐、追求卓越的办学方向,朝着规范化、现代化、第一流的目标开拓奋进。